2015年5月19日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《中国制造2025》,可以看作是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一项纲领性文件,它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,该小组可以从总体上进行协调推进,中国制造升级蓄势待发。
从2015年至今,《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》、《中国制造2025》、《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国务院文件接连发出,全社会感受到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风潮日益“激烈”。作为立国之本,兴国之器,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发展之必须。
中国版工业4.0的本质是生产模式的变革
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,即中国版工业4.0,该项战略若能够成功落地,将能够重塑制造行业竞争新优势,因此它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。但是,德国提出来的“工业4.0”和中国制造2025不可同日而语,因为德国现在正在从3.0向4.0发展,及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迈进,而中国的制造业还在工业2.0~3.0之间。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需要补上2.0到3.0这一课,即从电气化到自动化。
我们先来看三个概念:
工业1.0
机械化,以蒸汽机为标志,用蒸汽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,从此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,正式进化为工业。
工业2.0
电气化,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,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,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,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。
工业3.0
自动化,以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和PC的应用为标志,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,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,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,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。
而工业4.0本质上是一场生产模式的变革,第四次工业革命意味着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,相应的生成关系必须要随之调整,也必然会冲击到社会个体,只是程度大小而已。